第三周修習手記與反思
過去兩周的靜觀課堂也是坐著或躺著進行訓練,來到第三周,筆者本周對靜觀又有新的體驗-- 把靜觀融入動作和日常生活,應該很新奇和有趣呢!
靜觀是有對象的,不是讓思想空白一片
Prof. Lam (林瑞芳教授)告訴我們,有些基督教徒以為靜觀修習就是放空及甚麼也不想,然後擔心靜觀修習會有機會讓撒旦入侵,其實這是不對的,因為每次的靜觀修習都是有對象的,如觀察當下身體各部分及進行呼吸練習等,並不是甚麼也不想。
筆者「叮」一聲,終於明白當中的誤解了,靜觀修習是有目的的,透過靜心察覺當下的事情,讓我們以好奇、不干預、接納和包容的態度面對生活上各種愉快和不快的事情,絕不是讓思緒漫無目的地遊走到極樂世界或幻想空間,反過來,有意識的覺察是為了更認識自己,讓我們學懂分辨念頭與事實的差思,當我想透過靜默觀察,會發現心中的想法只是想法,這些想法並不是一定是事實,這種察覺,將會是種釋放與自由。
把靜觀帶到動作中
這一星期終於可以動起來了!在課堂中,筆者與其他學員首次修習靜觀伸展,做一些類似瑜珈的伸展的動作,身心合一,按導師指引,做出伸展動作。導師告訴我們按自己身體狀況做便可,把注意力放在要伸展的部分中,抱著積極但並不強求的心態,從不同的伸展練習中修習靜觀。
隨後,導師帶我們到籃球場進行靜觀步行,由慢慢行走開始,感受腳的每一部分是怎麼移動,從腳踭到腳掌落地,逐一感受當中的肌肉是甚麼感覺,把注意力放在腳中。筆者從未試過走得如此慢,慢到站不穩,隨時跌下,所以要走得很小心,很專注。刻意「慢步」後,可調較到一般步速,但重點也是感受腳的部分。筆者是第一次做這些瑜珈動作和極緩慢步行,感覺很新奇有趣和很特別。
靜觀反思與慢活
靜觀的修習與都市人每天營營役役的忙碌生活,好像是兩個世界的事。坦白說,對已習慣每天「趕頭趕命」的筆者來說,在頭兩星期覺得很慢和有點納悶,完全投入不了,靜心不到,一有時間,思想便游走了別處,總是在想東想西。活在當下其實不只停留在字裏行間,更要去經歷及去感受。而活在當下,原來還包含著不加批判的心,並以好奇和慈愛的心與自己的身體聯繫,透過身體練習,讓自己治療自己。
活在當下
過去太快樂的經歷,使人們不自覺地沉醉回憶中,久而久之便會陷入回憶的幻像;相反,過去的悲傷回憶使我們活在痛苦、自卑及失敗中,慢慢使我們變得消極,失去對生命的熱誠。
把焦點放在當下的我,無論是遇到是快樂或不快樂的事,也學習接納而不是掙扎,當下的呼吸經驗,能平靜我們的心-- 這就是我自己。
放下還是放不下?
透過靜觀修習,我們學習去接納,而不是掙扎。好的壞的經歷,這都是我的過去-- 但結果還是一樣,已成為過去。釋懷的意思,不是刻意不承認痛苦,有痛苦,便勇於覺察這種痛苦,然後讓它過去,活在當下。
每個人都總有成功或失敗的經歷,會遇上快樂或是痛苦的回憶。是否要學習釋懷,學會放下呢?筆者也只是一個血肉之軀的普通人一名,從前會刻意選擇以遺忘的方式面對不快的經歷,可是,避得一時,避不到一世。其實,執著去忘記過去,也會帶來壓力及痛苦的,既然如此,就索性不特別在意自己能否放下。當思緒走回頭路時,以不批評不逃避的方式,就正面地去察覺它的存在,然後就逐漸把焦點帶回現在,透過察覺現在的身體,感受身體不同部分,自己把自己從想法、從回憶、從胡思亂想的念頭中,把自己帶回當下。
延伸學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