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

靜觀心態之應用:不干預,尊重和而不同

 


在好壞並存,多方多元的世界中,如何自處?

久不久,社會上就有出現一些政經事件,然後人們因價值觀、世界觀及人生觀不同,先出現意見分歧,再出現爭論,循環不息,一件事情未完結,又開始了另一件事。筆者觀察所得,大部份人對負面東西尤感興趣表達己見,更願意花時間證明自己所說所想是對的,但對於感恩的事,慢慢習以為常,不自覺地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美好的事視為理所當然,把心機時間浪費在壞方面思考。

原始人本能

原來,這是來自人類本能,我們的祖先無時無刻面對著大自然的各種挑戰,必須提高警覺,多想壞的東西, 積穀防饑 ,令我們不致過份安逸,在災難發生時,我們便可迅速回應。

生命意義的探索
想一想,現代人還需要凡事向壞處想嗎?想一想,自己的人生意義究竟是甚麼呢?究竟你喜歡以消極的心態生活,還是以積極的心態過活呢?這些問題,將直接影響一個人對人對事的看法。不需無知,也不必處處以黑暗面來看,對筆者來說,就是取中庸之道,並以好奇、探索的心看世界。

靜觀心態之應用:不干預,尊重和而不同
筆者無意干涉他人三觀,接觸靜觀課程後,更學習到活在當下的可貴,遇到不同意見,索性以靜觀心態處理:不干預別人心態,互相尊重,和而不同。有時候,退一步海闊天空。

修習了兩個多月,對本身已是較喜歡探索有趣事物的筆者來說,依舊仍覺得這門課程很有趣。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,確實令筆者在日常生活中更能適時調節自己的情緒。靜觀可以很簡單:遇有困擾,深呼吸,停一停,想一想。腦海中有負面念頭,同時亦有正面念頭,接受自己困難的一面,原來已是解決困擾的其一中種過程呢!我們又要因不同事物有不同解難的方法,用不著批判哪方法是錯誤,哪方法正確。

總語:你不是總是對的




最後,筆者希望分享在《經理人》看到的兩篇文章,內容是有關過度自信:你不會總是對的。

當我們願意虛心學習,放下傲骨的語調,更能得到更快樂的溝通,更正面的鼓舞。共勉之!

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

靜觀之終極考驗:與困難共處


面對困難,如何招架?

轉眼間,靜觀課程已來到中後部分了,來到修習課程中最困難的部分:與困難共處。Prof. Lam 以一個角色扮演的形式,形象化地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的招式:


假設有人突然前來攻擊你(遇到困難),你會怎麼做呢?
1 不閃避不反抗,默默挨打
2 投降認輸,伸縮一角,抱著頭跪下來
3 逃走
4 以太極招數避開(射波)
5 全力還擊,熱血沸騰,進入戰鬥模式
6 與困難共舞

導師問我們遇到困難時會選哪一招,筆者自告奮勇,拋起書包地說:「所有招式也有可能發生,但前幾招太消極,若以靜觀心態,應該以比較正面的方法解決困難,所以我會選第6招。」

人類進化與應對困難
這時,林教授繼續說:「若面對的困難是一隻獅子,那你會怎樣做?」




相信答案很明顯,正常人是立即逃跑,總不會與獅子共舞吧!筆者頓時感悟:自己自作聰明。🤦‍♀️

回歸人類進化過程中,遇到不同情況,自然會用不同招數,視乎實際情況而定。我們現代人自以為比古人聰明、文明,慢慢忘記了人類是經歷了數千、數萬年進化,才發展到今時今日的世界。我們雖然活在現在,但也不會忘記智人之所以能不被消滅而活到現在,總是有些應對困難的不同方法,如懂得逃避野獸,而為了尋找食物和生存,不得不爭奪食物和資源,會打鬥、狩獵等,有時進攻不了,又會索性扮死,嚇至暈了,或手心冒冷汗,來使其他動物以為古人已死,放下戒心等。現代人就是由原始人慢慢進化而成,或多或多也會保留古人從前面對困難的方法。

我們要學習的,是以一個開放的心,不要只被一個招式而限制了自己,林教授又提到有一單新聞:杭州一位父親發現女兒抄功課,十分憤怒,於是吊起來打,後來發現女兒沒有呼吸,即送到醫院急救,在18個小時的急救過程中,長跪不起,可惜,小女孩最後也是返魂無術。



父亲因女儿抄作业将其打死 跪在抢救室外大哭https://m.sohu.com/n/399852613/?pvid=000115_3w_a



在原始時代,當我們無法躲避入野獸攻擊時,原始人可能會別無選擇地憤力還擊,這時,所有的血液也輸送到四肢,人變得憤怒,拳頭充滿能量。可是,這位爸爸遇到困難時,以一種對付野獸攻擊之招式對待自己的愛女,恰當嗎?

靜觀不等於正向心理學
原來,靜觀不等於正向心理學,無須刻意正向,容許對困難事件逃避、以太極招數三兩撥千金、逆來順受等方法應對,視乎在自己的哪一個階段、哪一個狀況,而讓自己觀察自己當下的情況。這使筆者想起了Inside Out 頭腦特工隊中,情緒是與生俱來,有開心也有不開心。情緒沒有分好與壞,只有正面和負面。面對負面情緒,教科書教我們與家人/朋友傾訴、畫畫、做運動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等。

但靜觀呢?遇到困難時,靜觀嘗試邀請我們與困難共處,並以開放的心,去覺察自己,讓自己想一想應用哪一招拆解困難,並以接納、不干預、包容等心態,去感受困難時,身體的感覺,容許自己與困難共處,容許不同階段的自己用不同的招數應對困難。

靜觀的內涵,比筆者想像中闊很多,遠遠超過正向心理學的範疇。當我們腦海中有各種念頭時,我們可視作自己在巴士站等巴士,而腦海的不同念頭,可視作不同的念頭巴士在道路中行駛著,我們是可以選擇不上車,不受這些念頭巴士影響當下的自己的,而當我們上了其中一輛念頭巴士後,是可以選擇下車的。

與困難共處
相比起念頭巴士,與困難共處又是新的探索。原來,面對困難時,逃避不一定是不好的事,當強求不到,也就別強求所有事也能解決,所有不開心的死結也會打開。打不開就由它打不開,到能打開就自然由它打開吧!

相信沒有人想經歷使人傷心、難過的事,但我們卻無法避免在現實世界中令我們難過、傷心、痛苦的事。這些事,難免勾起了情緒,使人難受、心痛、無法進食。

筆者與困難共處的修習之旅:現在開始
這星期,筆者面臨一個重大考驗,每天修習困難的思緒。這一課,是困難的,因為在每一天修習的過程中,就等於不斷回憶自己的不開心事。筆者是很怕很容易墮入情緒陷阱,跌入感性負面思維,當然完全不想處於壞天氣中,但對於好奇和不想輕易放棄的筆者來說,還是想挑戰自己,看看自己能否撐得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