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勇敢蛻變:從忍讓到堅定

回想童年,我曾經是一個擁有強烈自我保護本能的孩子。記得有次,好像在6歲的時候,哥哥和堂哥們玩「錫」我,我感到深深的反感與憤怒,彷彿自己的邊界被侵犯。於是,我拿起鉛筆和手指瘋狂反擊,毫不顧忌地保護自己。在那一刻,我的自我防禦達到了極致,甚至不惜傷害他人。結果,三個人被我弄傷,而我也因此遭到了長輩的責罵。

那時候,我的防禦過於強烈,無法容忍任何侵犯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經過多年的教育和社會經驗,我被塑造成了一個乖學生,斯文的女子,最後成為了一個「林善」的人。職場中,我變得和善、忍讓,希望與人和睦相處。然而,這份過度的善良卻讓我在面對惡意時顯得軟弱無力。我曾被一位苛刻的同事咄咄逼人,內心充滿了憤怒與不滿,但卻無法勇敢地站出來說「不」。

如今,我內心深處燃起了強烈的渴望:我要從過去的忍讓中走出來,成為一個堅定且不懼挑戰的人。

叔本華的鐘擺理論:在極端之間尋找平衡

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提出過一個著名的「人生如鐘擺」理論,認為我們總在痛苦無聊之間來回擺動。追求某種目標時,我們會感到痛苦;而當目標達成後,無所事事的無聊感又會隨之而來。我的人生經歷正好驗證了這一理論。

在童年時,我經歷了強烈的自我保護本能帶來的痛苦,透過過度的防禦來維護自己的安全,但知道傷害別人是不對。隨著時間推移,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,成為了過於溫和的人,避免紛爭,試圖通過忍讓與人和睦相處。然而,這種為了避免衝突的生活卻讓我陷入了無力感和無聊的困境中。我在「痛苦」與「無聊」的鐘擺間來回擺動,無法找到內心的平衡。

如今,我明白這兩個極端都不是理想的狀態。我不再想成為那個過度防禦他人的人,但我也不願繼續活在被動的忍讓中。我渴望找到一個中庸之道——既能夠保護自己不受侵犯,又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穩定。這個平衡的追求,正是我目前所面對的最大挑戰。

奧巴馬的「Change」:蛻變的力量

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口號「Change」曾經激勵了無數人,鼓舞他們相信改變的力量。這個簡單卻強有力的詞語也深深觸動了我。奧巴馬強調的是內在力量的覺醒,勇敢去追求改變,塑造更好的未來。

我不喜歡軟弱的狀態,也不想繼續忍受那些惡意的壓力。我深知,改變是一個必然的過程。改變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轉變,更是內心態度的蛻變。我渴望成為一個堅強的人,能夠在面對不公時勇敢站起來,並且再也不輕易退縮。奧巴馬的「Change」讓我相信,改變並不是被動的選擇,而是主動對抗不公、塑造自己未來的力量。

勇敢的蛻變:不再軟弱

改變的過程並不容易,但我已經準備好接受新階段的挑戰!我不再是那個被冷氣機直吹卻默默忍受的自己,也不再是那個面對惡毒同事時無力反抗的人。我要成為一個勇敢而堅定的人,在適當的時候站出來,保護自己,捍衛自身的權益。

叔本華的鐘擺理論告訴我,人生會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動,但我們有能力選擇如何應對。而奧巴馬的「Change」則給予我力量,讓我相信改變是可能的。我可以從軟弱中走出,變得堅強而從容。

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。我不會主動惹事,但也絕不再懼怕任何挑戰。這將是我未來的座右銘:不惹事,但也絕不怕事。通過這樣的改變,我能夠在職場和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,成為一個自信、堅定且勇敢的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